前言
曾经被称为"天下第一村"的华西村,可谓是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其每年令人咋舌的收入让人们惊叹不已。但如今,华西村却负债400亿,毁掉这个天下第一村的竟然是自己。传奇人物吴仁宝
说起华西村,我们不得不提起其传奇人物吴仁宝。他带领华西村民致富,俨然小说中的人物,凭借着外挂般的帮助一步一步带领华西村走向辉煌。 吴仁宝于1928年出生,早年全村人均奔驰到负债打工,“天下第一村”的经历拍成电影没人敢信
家家户户小洋房,宝马奥迪数钱忙。 作为“天下第一村”,华西村的繁华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。 华西村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江阴县,风景优美、经济发达,可以说是全国最富裕的村子之一。 成群的别墅洋楼,蜿蜒环绕的高速公路甚至还有直升机场,这些一线城市的常见设施只不过是华西村的标配。 不仅硬件超一线,华西村村民们的家底也是一个比一个厚实。 根据统计,腰缠万贯的华西村村民最低存款都有600万元!这个在九十年代一骑绝尘的村庄现如今却被爆出负债400亿,而华西村的村民也被爆出开始慢慢搬离。 从“富”到“负”,华西村的人都经历了什么?“天下第一村”又是如何走向没落,成为时代的眼泪呢?华西村的致富之路始于1950年,华西村仅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,面积为0.96平方公里。 村民们依靠风吹日晒,辛苦劳作勉强温饱度日。 直到吴仁宝的出现,带给了华西村新的生命。 吴仁宝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吴家基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华西村。 作为土生土长的华西村人,对华西村的情况了解得十分透彻,立志要造福人民,带领人民走向富裕。 在村委工作的吴仁宝,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对于华西村的情况展开具体调查。 大到土地资源小到气候特征他都查得很仔细。 经过一番辛苦调研后,吴仁宝制定了一个《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》,这份规划中清晰地指明了华西村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具体方案。 吴仁宝深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开始修建农田水利,大力发展农业,当时的华西村的亩产高达1吨。 农业只能解决温饱,想要真正的发家致富,就必须要搞工业发展。 1969年,吴仁宝开始带领村民建立了一个小五金厂,之后又继续开展纺织业、钢铁等重工业。 华西村也就此开始走上了工业发展的道路。 事实检验,吴仁宝的决策是正确的,五金厂的建设为华西村赚取了巨大收益,华西村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改变。 1978年,华西村五金厂的收益已高达30万元,而当时其他村庄累计收益不到1万元。 或许是看到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收益,吴仁宝始终牢记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初心。 1985年,吴仁宝鼓励村民每人拿出2000元入股村里的企业,不仅为企业拉来周转资金,也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。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,村民的共同富裕终于有了点眉头。 终于在吴仁宝的带领下,华西村村民的收入实现了翻倍的增长。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机遇。 1992年,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号召,吴仁宝借此机遇,申请向银行借款获得资金流来购买建材。 事实证明,吴仁宝的决定是正确的,因为不久后,由于国内对钢材的需求增加,其价格也从百元一吨涨到了数千元。 华西村的发展也更上了一层楼。 到1994年时,华西村内的45家钢铁、毛纺等重工业企业多达45家,并组建成了华西集团。 1996年的时候,华西村可以说是在这一年,开始真正的享誉全国,此时的华西村已经宣布正式上市,成为了全国第一个“上市村”。 对于华西村的发展,国家和政府大力支持,给予了许多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。 一时间华西村可以说风光无量,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早已和国内其他村庄拉开了差距。 家家户户小洋楼、随处可见的豪车,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富裕的村子之一。 在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名声之后,吴仁宝乘胜追击决定带领村民进军旅游业。 华西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,风景秀丽、环境优美,非常适合度假旅游。 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,华西村开始建设生态旅游院和一下基本的旅游设施,包括自由女神像、中国传统园林等。 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,加上周边媒体的广泛传播,天下第一村的名号也正式打响。 华西村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吴仁宝的独到眼光,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。 在那个正值中国百业待兴的时代,抓住机遇就犹如踏浪而行,同时,在激流勇退时,如果不能成功转型,那么早晚会被时代的洪流狠狠拍在沙滩上。 曾经风光无限享誉全国的“天下第一村”华西村就是如此。 创业容易守业难。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,传统行业发展的模式逐渐落后。 过去炙手可热的钢材行业,成为了高耗能、高污染的行业,纺织行业亦是如此。 仅仅依靠旅游业来维持平衡,很显然是不够的。 能否在新时代来临时,抓住新的机遇也成为了华西村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。 事实表明,华西村并没有成功搭上时代的列车。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,互联网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。 其他原本不如华西村的村子,完成转型后,大有赶超华西村之势。 面对如此景象,华西村依旧坚持从事传统工业的模式。 2003年7月,在村委会扛了四十年的吴仁宝退休,代替他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。 吴仁宝退休后也没闲着,直接接手了华西集团二把手的位置。 这一些举动让曾经敬佩吴仁宝的村民心里起了不满。 因为当时在管理华西村事务的22个重要岗位上,其中吴仁宝的家人就占据21个,吴家共同掌握的华西集团的资产超过90%。 华西村村民心里的不满,早就由来已久。 表面上,华西村家家住别墅、开宝马,分红收益不断,但其实他们的生活并不是表面那么风光。 虽然一直以来,华西村的收益很丰厚,但因为一直坚持以“集体经济”为主。 分配和积累一直以来都不平衡,村民们获得的收益大多都最终投资成股票。 他们的消费也被限制在华西集团下的公司内进行,并没有人们眼中那么自由。 此外,因为有许多村民在华西村扩建时加入的,而华西村给他们的福利远不及原华西村村民......由于种种矛盾的激化,华西村大量劳动力外流,加之转型失败,华西村的危机也逐步加深。 2013年,吴仁宝逝世。 此时的华西村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,过去的华西村抓住了工业发展的机遇,实现了跨级超越。 当华西村意识到危机,想要改革转型时,结果却举步维艰,华西村内的工厂陆续停产。 2016年,华西村账面资产总资金仅有70亿,负债将近400亿,资产远不够弥补负债。 至此,号称“天下第一村”的华西村最终跌下神坛。
华西村现状到底是什么样了(从人均百万富翁到欠债400亿)
欠债高达400亿。 早在2017年,这个村子的年营收就高达几百亿人民币,随后这里便有了“天下第一村”的美名,不过时光荏苒,当初那个风光无限的华西村如今却负债380亿。 早在10年以前,华西村的产值就超过了300亿元,每户村民的存款更是超过600万元以上,村里每户都有别墅、豪车,可谓是全国人民皆知的富裕村。 说起农村,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老、破、穷,所用的形容词都是贬义多过褒义。 然而有这样一个农村,住在那里的村民们拿着户均600多万的存款,村内酒店、娱乐、旅游等设施一应俱全,富裕程度堪比普通省会,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。 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村庄——华西村。 家家可见别墅,人人拥有豪车,用“富得流油”来形容当年的华西村一点不差。 在这里,小桥流水只能称得上是室内景观,这里是一个“有青山、有湖面、有高速公路,有航道、有隧道、有直升机场”的超级农村。 然而,也就是这样一个在富裕的江苏境内都能数一数二的农村,近几年却变得默默无闻了。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,华西村为什么会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村庄?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,华西村称得上是一个创业奇迹,又是什么造成了它的衰落呢?华西村原叫“华西大队”,1961年的时候,华西大队刚刚建立的时候,人口只有667人,集体资产不过2.5万元,欠债1.5万元,人均分配只有区区53元。 农耕是华西人唯一的收入来源,这与当时大部分农村的状况是一样的。 这个状态随着吴仁宝的到来发生了质的改变。 吴仁宝是土生土长的江阴人,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特殊的恋土情结,吴仁宝也不例外,在外省读完书,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后仍然选择回到这片故土。 眼看着村民们日子疾苦,村里人才流失严重,吴仁宝立志要带领村民们实现共同富裕。 1957年,吴仁宝成为村长后,他安排人手挨家挨户进行摸排调查,也对村里的各项资源有了基本的掌握。 1964年冬,根据华西村现有的人力、物力以及自然资源条件,华西村制定了“五个一”的《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》,其中,农业依然是华西的发展重心。 这之后,华西大队通过兴修水利、开垦农田,加上村民们日以继夜地辛勤劳作,在1972年,也就是十五年计划提出之后的八年,粮食的产量达到了亩产2100斤,终于实现了“吨粮田”的目标。 然而,想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绝非易事,吴仁宝也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,在华西大队高产的表象下,人均土地面积却在下降,这一趋势并不乐观。 为了避免华西背负“高产穷队”的名号,吴仁宝投入建立了一家五金厂。 出乎意料的是,在那个举步维艰的年代,仅仅十年时间,小小的五金厂就实现了近300万元的产值,利润率高达30%-40%。 小五金厂的成功,让吴仁宝意识到了发展工业的迫切性,其后,华西村更是依托五金厂建立起来许多钢铁厂,纺织厂,为以后华西的工业化、现代化道路起到了重要的铺垫性作用。 80年代的中国正流行分田到户、土地承包制,而华西村则是在吴仁宝的带领下“反其道而行”,并没有选择分户,而是继续实行集体所有制经济。 1985年,吴仁宝鼓励村民每人拿出2000元入股村里的企业,想建立一个集体性质的经济实体,以此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。 村民们凭借对吴仁宝的信任,对此政策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热情。 很快,村里就办起了各类型的新兴企业,华西村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 而吴仁宝也并没有让村民们失望,在他的带领下,周边12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华西村,村民们的家庭收入成倍增长,一改以前拮据贫穷的面貌,华西村也很快跃居为江苏省第一富裕的村庄。 90年代的改革浪潮席卷而至的时候,毫无意外再次被吴仁宝等人紧紧地抓住了。 吴仁宝凭借敏锐的嗅觉,闻到了发展的气息,立马就向当地银行申请了贷款,利用稳定的资金流囤积了大量建材,大力发展钢铁产业。 事实证明,吴仁宝的决定是正确的。 在那不久后,国内钢材需求猛增,价格从百元一吨暴涨到了数千元一吨,华西村乘上了这股东风,村民们的口袋日渐殷实,对吴仁宝也更为信赖。 数据显示,1994年时,华西村内的钢铁、纺织等企业已经有45家之多,甚至以70亿元的固定资产建立起了华西集团。 2003年,华西村成为国内首个“百亿村庄”,引来了很多国内外专家旅游团来参观、学习。 也就是在这一年,曾为华西村做出巨大贡献的吴仁宝退居幕后,儿子吴协恩被推举上台,继承了衣钵。 据统计,在2012年的时候,全村村总收入已经高达524.5亿。 然而,随着2013年吴仁宝的逝世,华西村的没落已经初露端倪。 创业奇迹是否能维持?华西村所面临的是时代给予的新的挑战。 你也许觉得难以置信,但就在2016年,华西村负债累计已将近400亿,长期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中。 短短几年时间,见证了“天下第一村”从鼎盛走向没落。 一方面是集体经济对村民带来的制约,使其无法自由规划资产和消费,村民与华西集团的矛盾日益加深。 另一方面,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,传统产业在时代的冲击之下逐渐边缘化,再加上环保问题得到国家重视,华西村存量的钢铁厂、纺织厂都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。 而曾经大力发展的、承托起经济重头的旅游业,也随着疫情的到来变得格外萧条。 事实证明,如果华西村一直未能抓住转型的契机,走向没落只是时间问题。 就像现任华西集团话事人吴协恩说的,“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,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。 ”只有创新,才能帮助华西村走出僵化的格局。 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与超越,改变发展思路,及时调整发展方向,华西村重见辉煌指日可待。
吴仁宝的事迹
主要成就
在吴仁宝的推动下,从1957年开始,吴仁宝在华西村党支部、党委书记,他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,使华西村由一个欠债累累的贫困村,逐步发展成为人均存款超百万元的“天下第一村”。 华西村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共同致富,帮助宁夏、黑龙江分别建成了“省外华西村”,还为全国培训了数以十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。
1996年,华西村工业经济总量超20亿元,销售收入18.9亿元.利润2.2亿元.全村居民住房别墅化,30%的村民家庭拥有轿车,户户存款超过6位数。 华西村积极扶持贫困村的经济发展,确定在“九五”期间帮助周边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8个村、8000人脱贫致富。
从1964年至1972年,吴仁宝带领华西人一股劲苦干了8年,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,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,赢得了人变、地变、产量变。 《15年规划》提前7年实现。
到了1976年,当时的华西大队工副业达28.2万元,已占全年总收入的54.4%,集体积累(合资产)已经有60万元,“做煞大队”(当地土话,意为干活干得太苦)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。 1979年9月,华西大队首次受国务院嘉奖。
1983年,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,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。 1979年,正是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,吴仁宝却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: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多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,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。
后来,在吴仁宝的安排下,一些村民们外出学手艺,回村后陆续办了锻造厂、带钢厂、铝材厂、铜厂等。 在那段时间,华西人陆续办起了以冶金、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,全村95%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。 1980年,华西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,成为江苏省第一个“亿元村”。
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,吴仁宝就提出,华西富了,要不忘国家、不忘集体、不忘左邻右舍。 多少年来,吴仁宝带头践行自己的诺言,关心周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,关爱周边村村民的安居乐业。
群众自编顺口溜来表达:“儿好、女好,不如华西村好,千谢、万谢,要谢仁宝大大。 ”(注:大大是地方方言,是哥哥的意思,比吴仁宝小的周边村民一般都亲切地称他为仁宝大大)。
为了分享华西村的经验,从2001年开始,一批周边村子先后自愿并入华西村。 在他的推动下,华西村支援黑龙江和宁夏各建了一个“华西村”。 他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,又通过“智力扶贫”,带动外地10万人脱贫致富。
扩展资料
历史沿革
1957年原属瓠岱乡的华西村,1957年撤区并乡后,改属华墅乡,取名华墅乡第23高级社。 吴仁宝任华士乡第23高级社党支部书记。
1958年8月,23社与附近的泰清、马桥、立新三个高级社合并,称跃进社,吴仁宝改任跃进社党支部书记。
1961年10月15日,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,分为华西因在华墅人民公社最西边,故名。 吴仁宝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。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,华西大队初建时,人口667人,集体资产2.5万元,欠债1.5万元,人均分配53元。
1964年冬,华西村制定了“五个一”的《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》。
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典型,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、大队、生产队三级所有,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,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”的改革,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,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。
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。
2001年开始,组成了一个“有青山、有湖面、有高速公路,有航道、有隧道、有直升机场”的乡村。
2001年6月,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,合并成为华西一村。
2012年,华西村总收入524.5亿,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。
2010年,华西村的人均收入达8.5万元,而同期,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过3万元多点。
2015年,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加入华西村大家庭。
2016年,中国最富有的六个村子之一。